养殖 种植 特产 蔬菜 大米 家禽 水果 豆类 水产 茶叶 汽车 农业 酒店 商家 商城 教育 历史 天气 地理 餐饮 海鲜 饮料 能源 环保 公告 正能量 原生态认证
健康 地方 科技 时政 法治 新闻 房产 社会 论坛 常识 扶贫 经济 人物 旅游 酒类 军事 娱乐 生活 文化 星座 商业 粮油 国际 视频 公益 中国梦 原生态百科
个税起征点,你觉得多少合适?
今天,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句“将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引得不少人奔走相告。从民间广泛提议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一轮提高个税起征点的靴子,就要落地。
每一次提升起征点,都会惠及不少人,但随着全社会收入水涨船高,优惠面又会不断缩小,这必然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七年没调起征点,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又有了新的“税收焦虑”。焦虑就是焦点。 这届两会上,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聊起个税那些事儿。丁磊委员“晒”了员工账单:“公司给他12000元,交掉五险一金,他还剩8000元,再扣去税收,他实际只拿到6000多元……”董明珠代表直言80后压力太大。她说,小孩上个私立幼儿园,一个月大概要3000元,甚至更高。一年几万元的教育费用对普通家庭压力不小,如果加上房贷,对生活确实会有影响。
根据财政部统计,2017年个人所得税同比增18.6%。个税增速连年跑赢人均收入增长,这一方面说明更多中国人富起来了,个税税基不断扩大,同时也在提示:要实现调节收入的初衷,个税税制应该与时俱进;要更好地藏富于民,国家应该适当让利。
纵观历次个税起征点调整,将扣除标准与城镇居民住房、教育、医疗等改革结合起来考虑,保证普通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受影响,是确定起征点的基本考量之一。这一次,则更进一步。“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的新提法,也意味着范围更大、程度更深的个税抵扣。更精细地计量公众真实可支配收入,让征税关注“账面”,更关注“全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有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事实上,一部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史,就是一部中国人逐渐富起来的历史,也是改革开放与制度改革互动的历史。 1980年,改革开放伊始,个人所得税开征,当时的费用扣除额是800元。但彼时,我国职工月平均工资才64元左右,交税的“真土豪”,主要是在华工作的外国人。到了1993年,国内公民正式开始交个税,但月薪能达到800元的也不过1%上下,交税仍算得上百里挑一的“权利”。但到了2004年,60%的人月薪达到800元以上,正是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助推了经济高速发展,也让个税改革驶入快车道,才有了2005年、2007年、2011年三轮密集的个税调整。
大家自然很关心,这一次,个税起征点能提到多少?
答案还没揭晓。根据税收法定原则,调整起征点必须进入立法程序,需要科学论证也会根据征求意见适当调整。但根据以往经验,可以确定的是:交纳个人所得税的人群将减少不少。 比如2005年个税调整后,当年征税人群减少到26%;2011年,纳税人群降低到7.7%。还可以确定的是:交的税少了,钱袋子鼓了,消费自然更有底气;起征点的提升,将直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也能间接改变对劳动者的激励,提升就业率。
起征点的提升,无疑有助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但值得重申的是,分好财富的蛋糕,起征点并非提得越高越好,而应在公平与效率的最优解处下刀。 一方面,国家财政与个人财富之间需要平衡,国家财政是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某种意义上讲,把税金花在刀刃上,惠及全体人民,比收税更为重要;另一方面,为了让个税真正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基准线也需要根据居民收入水平科学理性确定,让实际经济福利倾向于中低收入者。除了调准个税起征点,落实个税抵扣,乃至降低间接税税率,都十分重要。一言以蔽之,税收的调整,处在了国家政治与经济议题的交汇点,也是个人与国家公共生活最重要联结点,值得所有人积极关注,建言献策。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刘 芳
正品保障
正品保障,提供发票
急速物流
急速物流,急速送达
无忧售后
7天无理由退换货
特色服务
私人定制家电套餐
帮助中心
您的购物指南
友情链接
副标题
中国产权网 中国职业教育网 中国餐饮管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