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 种植 特产 蔬菜 大米 家禽 水果 豆类 水产 茶叶 汽车 农业 酒店 商家 商城 教育 历史 天气 地理 餐饮 海鲜 饮料 能源 环保 公告 正能量 原生态认证
健康 地方 科技 时政 法治 新闻 房产 社会 论坛 常识 扶贫 经济 人物 旅游 酒类 军事 娱乐 生活 文化 星座 商业 粮油 国际 视频 公益 中国梦 原生态百科
六十年坚守 三代人的小站情缘
张道林在小站值守。刘聪 摄
杨木站现状。刘聪 摄
中国原生态网www.zhgyst.com讯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有一个四等小站——杨木站。小站始建于1935年,只有15名职工,每天开行1对客车。车站周边有个村,叫杨木村,村民有1000人左右。村内物资匮乏,只有一个小食杂店,卖些零食和杂货,其余物资如种子、化肥、农具、平时穿的衣服、吃的肉等都要去附近的林口县城购买,因此票价仅1元的火车就成为了村民们外出获取生活物资的主要交通工具。
今年84岁的张天奎曾是小站的值班员,退休后,他的儿子,孙子也在小站从事相同的工作,一家三代人,近60年守护同一个小站,同一趟列车,见证了小站的变化,也为村民守护着一条平安回家路。
1958年,张天奎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小站墙体斑驳,设施落后,“那时候车少,每天只有两趟客车,都是绿皮车,人却不少,快过年时,有时能有40多人。”在小站工作了28年,张天奎对小站充满了感情。村里的孩子们每天乘坐这趟列车去林口上学,小站热热闹闹,基础设施虽然差,但张天奎热情却丝毫不减。“乡里乡亲的,平时大家都熟识,进站乘车时,岁数大、腿脚不好的咱就背她上去,岁数小的,拎行李多的,咱就帮着扛一把。小站就像咱家一样,家里来客人了不还得倒杯茶嘛?”60年前,还没有科学、系统的服务理念,但张天奎真诚朴实的话语和行动同样换来了旅客的称赞。
23年后,张天奎的儿子张道林又接过了父亲的信号旗。他说:“我爸对我的影响很大。可能每个男孩都有一个‘军人梦’,小时候看父亲接车时的那一个军礼,那叫一个带劲儿,做梦都想进铁路。后来我爸算是言传身教吧,让我特别注重安全,现在有时候去看老爷子,他还会时不时叮嘱我工作时要注意安全。”
当张道林代替父亲站在仅有1平方米的小站接车岗上时,小站环境已经有了一些改观。曾经砖木混合的日式站房更新为自建的水泥房屋,泥泞的站台变成了350米长的红色砖石板路。雨天不再冒泥,冬天的候车厅里也不再漏风。不变的是,每天仅有的两趟客车依然是当地村民出行的依靠。
“前些年村子里人多,大多靠种地为生,春季买种子、化肥、农具,平时买衣服、买肉,过年采购年货、走访串门,热闹极了。这几年年轻人出去打工的多了,只有老人守在村里,人越来越少了。”如今已经54岁的张道林说,“小站平时很冷清,每天只有五六个人乘车,春运忙时能有20多人,那时也是小站最热闹的时候。好多熟识的老乡还记得我爸当年帮他们家扛包上车的事儿,村里人实在,你帮他一点忙,他能记一辈子,如今又换成我和我儿子帮他们扛包上车了。”
今年30岁的张仁文是张道林的儿子,2009年退伍转业后,也来到小站,成为家里第三代小站值班员,和自己的父亲在一个班工作。 近年来,小站的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粉刷一新的站房,屋内干净整洁的地砖,走廊内各不相同的“温馨提示”,废弃的老候车室也变成了职工们的活动室,杨木站的牌子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张家三代坚守小站六十年,架起了车站和村民之间的桥梁,使村民和车站亲如一家。每年冬天,当雪下得特别大的时候,村民们都会自发地到站台帮忙扫雪。而车站顾及“家人们”的安全,总是劝他们不用帮忙,村民们只好放下扫雪工具,帮车站的人做好防护工作。
不止村民想着车站,车站也想着村民。开汽车进出杨木村都要经过一个离车站一千米远的岔路口,这千米长的土路一直坑坑洼洼,既对汽车损害大,还容易造成安全问题。张道林注意到了之后,主动开着三轮车装上炉灰,把路上的坑填满。这件事被来往的车站人和村民注意到后,大家有车的出车、有力的出力,将一千米的土路填平,保障了出入村人的安全。
几年前,张仁文考上了车站值班员,成了父亲的“领导”。在单位,小张和老张一起接发列车,保持安全生产10830天,将近30年。回家时,小张给父亲、爷爷烫好酒,三代人围坐在一起,听爷爷再次讲起已重复多遍的“待客”之道。(赵灵玉)
来源:人民网
编辑:潘尧香
正品保障
正品保障,提供发票
急速物流
急速物流,急速送达
无忧售后
7天无理由退换货
特色服务
私人定制家电套餐
帮助中心
您的购物指南
友情链接
副标题
中国产权网 中国职业教育网 中国餐饮管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