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 种植 特产 蔬菜 大米 家禽 水果 豆类 水产 茶叶 汽车 农业 酒店 商家 商城 教育 历史 天气 地理 餐饮 海鲜 饮料 能源 环保 公告 正能量 原生态认证
健康 地方 科技 时政 法治 新闻 房产 社会 论坛 常识 扶贫 经济 人物 旅游 酒类 军事 娱乐 生活 文化 星座 商业 粮油 国际 视频 公益 中国梦 原生态百科
秋天到蛐蛐叫
中国原生态网www.zhgyst.com讯 金风起时,蟋蟀的鸣声便在人们的耳边响起,特别是在夜阑人静、明月在天的时候,那种时断时续,略带颤音的鸣叫尤能给人以撩人幽思的情致。古诗谓之:“蛩鸣古砌金风紧,蝉噪空庭玉露生。莫谓微虫无意识,秋来总做不平声。”蟋蟀是知寒暑的昆虫,知时守信,民谚说:“秋天到,蛐蛐叫。”没有哪一种昆虫能够像蟋蟀一样,受到人们数千年的喜爱与关注,进而成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民俗文化。
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它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已有1.4亿年的历史,也有人认为,蟋蟀在地球上已经进化了近4亿年之久,可以说它目睹了恐龙的兴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蟋蟀的记载:“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在古人的诗文中,成了被广泛歌咏的对象。
蟋蟀最初引起人们的兴趣,并非因其好斗,而是由于它那悦耳的音乐般的鸣声。这小虫的鸣声,在不同境遇的古人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杜甫有一首《促织》诗云:“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意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正客居秦州,他是从蟋蟀的鸣叫声中听到了哀音,继而想到妻子与故乡。戎昱和杜甫有着同样的感受,其《客堂秋夕》诗说:“虫声竟夜引乡泪,蟋蟀何自知人愁。”白居易的《新春夜雨》说:“蟋蟀暮啾啾,光阴不少留。松檐半夜雨,风幌满床秋。曙早灯犹在,凉初簟未收。新晴好天气,谁伴老人游?”白居易是从蟋蟀的鸣叫声中,听出了光阴的流逝,暮年的凄凉。而皇甫冉的“蒹葭曙色苍苍远,蟋蟀秋声处处同”,贾岛的“蟋蟀渐多秋不浅,蟾蜍已没夜应深”,都是在描述时令的交替,进而感叹时光的紧迫。贾岛的另一首《答王建秘书》的诗就说:“人皆闻蟋蟀,我独恨蹉跎。白发无心镊,青山去意多。”
蟋蟀的鸣唱,在古时的妇女们听来,也有着特别的含义。秋天到了,天气凉了,蟋蟀的鸣叫,好像是催促着自己要赶紧织布,及时缝制寒衣了。古代幽州地区有谚曰:“趋织鸣,懒妇惊。”蟋蟀的鸣叫成了一种警示与提醒,这也是蟋蟀又称作“促织”的原因。与此相对应的是,深宫佳丽、异乡游子们听到蟋蟀鸣叫,又会感到其凄凄切切、如泣如诉,于是顿生孤雁哀鸣、幼鹿失群之感。
古籍记载说明,最早蓄蟋蟀、斗蟋蟀,皆起自唐时的长安。五代人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说:“每至秋时,宫中妇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后来,人们发现蟋蟀有好斗的习性,于是先在宫禁中兴起斗蟋蟀之戏,后来民间效仿,渐渐又发展成赌博。宋人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中说,唐天宝年间,长安人斗蟋蟀成风,“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为资付之一喙”。
古时,蟋蟀为帝王将相赏玩,也为平民百姓喜爱。如此,蓄养之技得以发展,以致寒冬之际,也有人笼之入怀,招摇过市。《帝京岁时纪胜》载:“偶于稠人广座之中,清韵自胸前突出,非同四壁蛩声,助人叹息,而悠然自得之甚。”可以设想,寒冬降临之时,乡野一片寂静,善养之人,怀中小虫振翅高鸣,其声时断时续,这该为进入漫长冬季的人们带来多少大自然的享受?“盖其鸣时铿锵断续,声颤而长,冬夜听之,可悲可喜,真闲人之韵事也。”
如今五六十岁的人,都有小时候逮蛐蛐的经历,那是一种很有意味的回忆。明人王醇有一首《促织》诗,写儿童夜捉蟋蟀的稚态:“风露渐凄紧,家家促织声。墙根童夜伏,草际火低明。入手驯难得,当场怒不平。秋高见余勇,一忆度辽兵。”尤三四二句,颇有意趣。
长安八月蟋蟀鸣。听蛐蛐,蓄蛐蛐,斗蛐蛐,皆自唐时的长安起,以后逐渐演变成了中华的蟋蟀文化。如今每到秋季,“芙蓉叶上三更雨,蟋蟀声中一点灯”,蟋蟀成了社会各界人们喜爱的“人间第一虫”。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黎 情
正品保障
正品保障,提供发票
急速物流
急速物流,急速送达
无忧售后
7天无理由退换货
特色服务
私人定制家电套餐
帮助中心
您的购物指南
友情链接
副标题
中国产权网 中国职业教育网 中国餐饮管理网